当前位置:首页 > 经济 > 正文

山河作证|缅怀英烈人民永念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传承

  • 经济
  • 2025-04-07 00:56:06
  • 31

不负家国不负卿,山河永念寄深情。四月的春风拂过苍翠松柏,绵绵细雨浸润英雄碑文,清明时节,天地间升腾的不仅是春日的暖意,更有一脉相承的精神坐标。人们手捧菊花,不仅为血脉相连的亲人,更为那些用生命写下不朽诗篇的英烈。这些珍贵的记忆永不褪色,不负人民,人民永念。

清明节,人们来到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的夏王宅抗日十五英烈墓,祭奠忠魂,缅怀英烈。

朵朵鲜花寄托着哀思,表达着崇敬。1943年12月22日下午,这里发生了一场与日军的激烈交战。

浙江省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文献科科长张志伟:“有一股日伪军到我们现在所在的夏王宅村,正在后山开会的一支新四军部队迅速决定主动出击。”

当时,日伪军有100多人,这支新四军部队面对的是兵力近三倍于己,且装备精良的敌人。尽管处于不利形势,战士们仍以大无畏的精神,毅然决然地投入战斗。

张志伟:“从下午三点一直打到天黑,战斗非常惨烈,给日伪军造成了重创。我们自己的部队,包括马渚区委书记朱敬之等十五位烈士壮烈牺牲。”

战斗结束后,乡亲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村口。这些英勇的新四军战士是谁?硝烟弥漫的艰难岁月,他们又是带着怎样的信念勇毅战斗?我们来到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,想找到与当年这些烈士相关的线索。

张志伟:“夏王宅村战斗十五个烈士之一的童遵孝烈士,在1939年8月20日写给他同事一张赠言。”

“民族解放、自由平等,为国争光,为国流血。”面对残暴的日军,当时只有19岁的童遵孝郑重写下了这段话。为了民族解放的信仰,童遵孝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。现在,夏王宅十五烈士仍然有六位是无名英雄,关于他们的寻找工作也依然在进行着。

1941年4月,日军集结精锐师团约4万余人,海空军配合行动,发动了浙东作战,纵横四百里的宁波、绍兴地区沦陷,百姓死伤无数,浙东一带遭受空前的浩劫。

浙江省余姚市社科联秘书长谢建龙:“当时,日军4月30日到了余姚以后非常猖狂,大白天大摇大摆公开抢掠。余姚除了日军跟伪军以外,我们这边有很多国民党杂牌部队,还有土匪部队,没有一支是真正抗日的部队。”

从1941年5月到9月,900多名新四军战士分七批从浦东乘船来到了余姚、慈溪等地,开辟抗日根据地,浙东抗日根据地孤悬敌后,面临着十分困难和复杂的局面。

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向明:“可以说是完全战斗在敌人的心脏,不仅要面临巨大军事斗争的牺牲,还有经济上敌人对我们的封锁,那时候日军对我们根据地的基本政策不但是杀光、烧光、抢光,而且一粒米、一尺布、一片药都不能运到根据地。”

烽火连天的年代,战士们的物资极度匮乏、弹药严重不足,无比艰难。在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,我们找到了当时战士们使用的武器。黎明前的至暗时刻,装备简陋、力量薄弱的新四军战士却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。在浙东革命根据地旧址,我们看到了一幅画作。

张志伟:“一幅浙东新四军战士在八十年前手绘的漫画,里面一个响亮的口号:‘到宁波去。’这也是当时新四军战士最朴素的想法,就是(从余姚)打到宁波去,解放宁波,收复失地,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不断发起对日军的战斗。”

解放宁波、收复失地,这是战士们真挚而朴素的想法,也是战士们顽强精神的体现。在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,我们看到了一份珍贵的录像,新四军老战士讲述了他们在余姚打响的抗日第一枪——相公殿战斗。

新四军老战士丁公量:“那时候,国民党的部队都往后撤了,老百姓印象当中好像没有人敢打日本人,但是当时浦东辖区的部队在相公殿打了一仗,相公殿大捷打了日本鬼子,这一仗打了以后才知道这个部队是不一样的,真正是抗日的,老百姓就建立了很大的信心。”

奋勇杀敌、无惧无畏,中华大地上烽火燃起,无数中华儿女胸怀民族大义,投身抗日。从1941年5月到1945年8月,浙东军民攻克敌军据点110余个,共毙伤和俘虏日伪军近万人。无数英雄壮烈牺牲在四明大地上,但他们的壮举依然让今天的人们深深怀念。

不负人民,人民永念。峥嵘岁月中,有着一场场为了守护人民的生死搏杀。

在山东临沂市临沭县朱村纪念馆里,有着这样一句话:“是八连救了朱村。”为了这句话,八十余年来,每年清明,村民们都会来到村里的八路军烈士墓祭扫追思。这个延续了八十余年的传统,承载着朱村人对抗日英烈最深沉的缅怀,代代相传,从未间断。

朱村抗日纪念碑上,“枪声就是命令”六个大字遒劲有力。当地老人回忆,这简短的战斗口号背后,有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悲壮故事。那是在1944年1月24日,农历除夕。

山东省临沭县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讲解员王经臣:“从临沂来了三汽车鬼子,给当地群众就响了枪。”

当时,日军不断对我党领导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发动空前残酷的“扫荡”和“清乡”,实行野蛮的烧光、杀光、抢光的“三光”政策,企图摧毁敌后抗日军民的生存条件,根据地的情况异常艰难。

朱村处于沭河的西岸,听见枪声,惊慌失措的村民开始逃向村外。当时,12岁的王克昌也在逃难的队伍中。与此同时,枪声和浓烟,也引起驻扎在沭河东岸八路军老四团八连连长鄢思甲的警觉。

山东省临沭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原办公室主任李建丰:“严格讲,没有命令的仗一般是不能打的,一是军令还没有下来,第二战场真正情况还没有掌握。”

不去打探敌情就出击,无疑面临着巨大风险,然而,由于此前这里有村庄曾经发生过整村被日军屠杀的情况,为了及时营救村民,鄢思甲一边向上级报告,一边吹响紧急集合号,这支只有一百多人的八路军队伍迅速冲向对岸的朱村。

沭河上现在修建起的一座“连心桥”,当年仅仅是一座狭窄的独木桥,村民们向东岸逃,八路军向西岸冲。为了让乡亲们快速到达安全地带,战士们没有上桥。

李建丰:“连长鄢思甲当即下令,同志们抓紧破冰涉水过河。正值冬天,河里面水不太深,但是结了冰,指战员们顶着刺骨的寒风,涉水来到了河西岸,好多战士小腿都被冰块刺破了,战士们全然不顾。”

此时,朱村还有不少村民未能及时撤离,隆冬时节,河水冰冷刺骨,救人心切的战士们没有丝毫犹豫。蹚过冰河,血战在朱村西南这片茂密的松树林骤然打响。

这场惨烈的鏖战持续了整整六个小时。在七连、九连增援部队的奋力支援下,日伪军最终溃退,全村安然无恙。然而,24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却永远长眠在了这片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。

由于战斗发生在除夕夜,从那一年开始,每年的大年初一,村民们都会捧着刚出锅的饺子来到烈士陵园,以第一碗饺子遥寄哀思,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这份跨越时空的感恩。

胜利,正是在这样的艰苦卓绝、流血牺牲中取得的。细雨打湿了纪念碑前的台阶,让镌刻的金色字迹愈发清晰。那不仅是历史的铭文,更是穿越时空的交流。当孩子们用心灵感受烈士事迹,当青年党员在党旗前重温誓言,先烈们炽热的信仰正通过这样的仪式代代相传。清明祭英烈,不仅是一种仪式,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。这个清明,我们将深切的缅怀化作接续奋斗的力量,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。
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