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增至104%,商务部和外交部表示,中国将坚决应对。随着“关税战”升级,作为中国经济传统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出口能否逆风前行?
历史上,美国多次以关税为手段设置贸易壁垒。例如1890年的《麦金利关税法案》、1930年的《斯穆特-霍利法案》以及1987年对日本实施的高关税政策。其中,日美贸易战尤其值得借鉴。上世纪80年代,日本为躲避美国关税制裁,提出“大雁转移”模式,将产能向东南亚转移以避免高关税并获取廉价劳动力。然而,这种简单的供应链转移并未改变美国作为日本主要客户的事实,美国仍能轻易追溯商品征收关税。此外,这轮产业转移导致日本本土出现严重的失业潮,仅制造业在1990年至2000年间就减少了230万雇员,相当于本土3.8%的适龄劳动人口失去工作。产能过度转移也被认为是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在新一轮“关税大战”下,中国企业如何继续远航?年初,一则关于义乌老板娘利用AI技术卖袜子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。店主只需说几个数字,就能借助技术工具生成多种语言的营销视频,音色与口型均能匹配。这些场景已成为义乌等地数万家外贸商户的日常。借助AI,生产设计、展示交易、贸易履约等外贸全流程得到优化,跨境电商突破时空与经营成本限制,“24小时不打烊”越来越成为现实。如今,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正在重塑贸易发展模式,在中国外贸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。2024年,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2.63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8%,过去五年规模增长超10倍,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动能。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数字经济发展浪潮,通过高效的数字平台和通达的物流体系,中国外贸人不断学习新技术、寻找新方法、拓展新渠道。
数据显示,2024年美国电商销售额达到1.2万亿美元左右,市场规模是整个东南亚市场的9倍,中东市场的32倍。然而,当美国政策成为最大不确定性因素时,中国外贸还能找到其他市场替代吗?中日韩合作将成为今年中国外贸的一大看点。三国间的贸易额从1999年的1300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超过7000亿美元。韩国的半导体、汽车零部件,日本的高端制造业产品、化工产品大量销往中国,而中国的农产品、家电、工业制成品也在不断拓展日韩市场份额。尽管如此,三国间的贸易依存度仍不足20%,远低于欧盟(65.7%)和北美自贸区(40.2%)。据估计,中日韩自贸区一旦建成,将形成一个拥有15.87亿消费者,占世界GDP总量23.4%的巨大经济圈。除了中日韩,东盟凭借近7万亿的规模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,这一数字仍在快速增长。中国正凭借完善的产业链、技术创新能力及新兴市场拓展,积极主动拥抱新兴市场。毕竟,世界不只有美国。
有话要说...